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巧指南 > 正文

乙肝解析:病毒性肝炎的病因_症状及预防措施详解

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引起的肝脏感染,了解其传播途径、症状及预防措施对维护健康至关重要。

一、乙型肝炎的病因与传播途径

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(HBV),其核心为双链环状DNA,外层包裹蛋白质衣壳。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具有较强抵抗力,常规消毒剂难以灭活,但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汽可有效杀灭。

主要传播途径

1. 母婴传播

  • 感染HBV的孕妇在分娩时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染给新生儿,占我国乙肝病例的30%-50%。
  •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、产时接触和产后哺乳感染。
  • 2. 血液传播

  • 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、共用针头(如静脉)、使用未消毒的医疗器械(如纹身、穿耳洞)均可能感染。
  • 微小皮肤破损(如共用剃须刀、牙刷)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。
  • 3. 性传播

  • 无保护性行为中,HBV可通过、分泌物等体液传播,感染风险与性伴侣数量和病毒载量相关。
  • 4. 其他途径

  • 日常接触(如握手、共餐)不会传播,但若皮肤黏膜破损且接触感染者血液或分泌物,则存在风险。
  • 二、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病程进展

    HBV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45-160天,临床表现因病程不同差异显著。

    1. 急性乙型肝炎

  • 症状
  • 早期: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、腹胀、肝区疼痛、尿液颜色加深。
  • 黄疸期:皮肤和眼白发黄(黄疸),伴随发热消退,肝功能指标异常(如ALT升高)。
  • 病程
  • 约90%成人感染者可通过免疫系统清除病毒,6个月内康复;仅5%-10%发展为慢性感染。
  • 2. 慢性乙型肝炎

  • 定义:感染持续超过6个月,可能伴随肝组织炎症或纤维化。
  • 症状
  • 轻度:偶有疲劳、肝区不适,肝功能轻度异常。
  • 中重度:持续乏力、肝掌、蜘蛛痣、脾肿大,甚至腹水、出血倾向。
  • 并发症风险
  • 肝硬化:慢性炎症导致肝脏瘢痕化,功能逐渐衰竭。
  • 肝癌:慢性感染者肝癌风险较健康人群高100倍以上。
  • 三、预防乙型肝炎的关键措施

    1. 疫苗接种:最有效的预防手段

  • 接种对象
  • 新生儿: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剂,后续按0-1-6月程序完成三针。
  • 成人:未接种或抗体不足者(尤其医护人员、性活跃人群、静脉者)应补种。
  • 疫苗效果
  • 全程接种后保护率达95%,可降低85%-95%的乙肝相关死亡率。
  • 2. 切断传播途径

  • 避免高危行为
  • 不共用针头、剃须刀等个人物品;
  • 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;
  •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侵入性操作(如拔牙、内镜)。
  • 母婴阻断
  • 感染HBV的孕妇需在孕期监测病毒载量,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+疫苗。
  • 3. 健康管理与早期筛查

  • 定期检测
  • 高危人群(如家庭内有感染者)应每年检查乙肝五项和肝功能。
  • 增强免疫力
  • 均衡饮食、适度运动、限酒,减少肝脏负担。
  • 四、对患者的实用建议

    乙肝解析:病毒性肝炎的病因_症状及预防措施详解

    1. 及时就医

  • 若接触HBV污染源(如针头刺伤),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降低感染风险。
  • 2. 规范治疗

  • 慢性患者需遵医嘱长期服用抗病物(如恩替卡韦),定期复查病毒载量和肝纤维化程度。
  • 3. 心理支持

  • 避免因“乙肝污名化”产生心理压力,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社会支持。
  • 五、总结与展望

    乙型肝炎虽具传染性,但通过疫苗接种、科学防护和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“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”目标,我国通过免费接种政策(如三亚市20-50岁人群免费接种项目)已显著降低感染率。公众需提高认知,主动参与预防,共同减少乙肝对健康的威胁。

    相关文章:

    文章已关闭评论!